十问艺术创作
作者:没交涉时间:2024-11-13 21:34:04热度:0
导读:为什么纵谈性爱才具人性呢?人性等于性爱吗?几乎所有的电影,无论古装还是战争,毫无例外的有做爱的镜头,专业人士称之为柔情,说这叫人性之美。我们这么做,无非是在标榜,我们是动物。我们卖得好的小说,明星效应
为什么纵谈性爱才具人性呢?
人性等于性爱吗?几乎所有的电影,无论古装还是战争,毫无例外的有做爱的镜头,专业人士称之为柔情,说这叫人性之美。
我们这么做,无非是在标榜,我们是动物。我们卖得好的小说,明星效应好的演员,特别想出名的草根,不约而同地选择了“性”作文章。似乎人类有史以来,从来都不知道“性”为何物?我们现在在给全人类集体补上这一课,尤其是“朴实无华”的中国人。
我们的艺术为性而存在,为性而创造。一个“性”,既等同于了爱情,也等同于了艺术。从精神到物质甚至到体验,基本上都有了。
我们是确切的哺乳动物,用肢体和器官在创作艺术,这艺术源于原始人类的图腾崇拜,我们在与我们的祖先“意淫”。
为什么文字只能调侃方能流行?
从韩寒到郭敬民,他们的文字叫“物语”,思想的深刻性在于“酷毙”,当下的流行元素远远大于文字内涵。韩寒敢说别人不敢说的话,敢做他人不敢做的事(譬如赛车),多少有点“时代急先锋”的味道。
我们的文字革命是,打破汉语言排列顺序,标准语、网络语、外来语杂揉并用,如同重庆火锅一样色味俱全——不“辣”死人决不罢休。
你要怕了?这就对了。思想上引导不了你,心理上得刺激到你,否则文字怎么流行?在一个多维的世界里,怎么让人能够接受二维的文学?作家们将此落脚在感官上,而不是想你去作什么人生的思考。
关于人生,在他们看来太古板,被前世的作家都写烂了,体会起来太芜杂,莫若痛且快乐着。我们因此不再期待深刻的文字,它似乎只有轻盈起来才会如风,飘忽不定,感觉得到却抓它不到,这便是与我们“恋爱”的文学。
为什么不知所云才是现代诗歌?
你给了我一双眼睛,我却听到了风的声音。视觉与听觉在这儿错位,“错”出了我们的新感受,确乎其中还有一点哲理。
我们已经不用“心”来抒情,我们的情感全在欲望中燃烧,或者说“焚烧”。我们希望我们的诗如焚尸炉,焚化掉所有外在的装饰(包括皮囊),仅仅余下一把“骨灰”供给读者“祭奠”。
我们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内心,我们把它时常捧在手心,用舌尖去舔食,品味虫儿爬过留下的异味。诗的字里行间,散发着这种气味,使我们迷离,使我们陶醉,让我们的意志逐渐消退,我们如面团一样瘫软在纸上。
没有了杜甫,没了雪莱,也没有了泰戈尔的平声静气,我们把“神马都是浮云”当作绝唱。
诗,就这样铸成。
为什么魔幻加游戏成就了产业?
我们现在有哈里波特系列,曾经还有托尔金的《魔戒》,通过电影这一艺术形式,把西方的魔幻推向了世界颠峰。
女巫骑着拖把,飞上飞下,姿态虽然很机械,神通却很广大——她几乎无所不能。我们为什么热衷于她?她带着我们在做一场游戏,相当于躲猫猫、过家家。
魔幻,何尝不是游戏?我们把过去的游戏魔幻化,也就成了一个文化产业,它帮助投资者和经营者赚足了美元。
我们的文化里,已经没有多少内涵可言,差不多全都散发着商业气息。用一句广告语来形容:没有诗情画意,只有铜钱臭味。
为什么潜规则可以替代行业规范?
今天曝料这个被“潜”,明天自曝被那个所“潜”,文化艺术成了真正的“潜意识”,无人能看明白真相,无人能读懂全貌,一切都“秘而不宣”。
我知道你找我,是想借助我这儿的平台,出名,逐利,精彩自己的人生。作为一名艺术家,我不能不帮助你,可是你能给我什么?灵我有,肉你有,二者结合,叫各取所需,绝对符合市场规则。
别忘了市场经济,是要使艺术市场化、经济化,能养活人的艺术才是“真人艺术”。
被人“潜”不要紧,只要“潜”得值,想来也不过是一次交换——你花钱看我的表演,不也是一种交换吗?
为什么当代艺术家越来越“凶悍”?
他能告诉你,他的陶艺世界顶级,每一件作品都能“传世”,你收藏它们,既是你的荣幸,又是你财富的积累。
他也能告诉你,他这种艺术的表现形式,人类前所未有、闻所未闻,它来自灿烂的地外文明,那儿才是他真正的故乡。
他还能告诉你,当今世界除了他,没有人够得上“艺术家”的称号。他们那些雕虫小技,全都是骗人的把戏。
只要你穿上带尖的鞋,你就会跳芭蕾;只要你把身体发胖,你就会唱《我的太阳》;只要你会写字,不管写的是什么,你就能当作家。譬如,别人那样说,你就这么说,出名的肯定是你,因为你有新思维呀,还有新理念啊……
不要怕,能读懂《故事会》,看明白《知音》,五百年中绝对无人敢与你争锋,更何况你是一位“当代艺术家”呢!
为什么阳春白雪越来越看不懂?
在中国我们也算是高知了,起码受过一点高等教育,你把歌剧引进来我们欢迎,可为什么一定要在故宫演出呢?
那是什么地方?封建思想与精神的聚集地。表演的还是公主与王子的故事。我们来观看,是因为想知道,一个外国人如何写中国人的事?
我们中国人把外国人请过来,演出外国人写的中国人的戏,这样的形式我们并不反对。然而,看了之后我们就明白了,图兰朵怎么会是中国的公主呢?除了那首《茉莉花》的曲子,其他都与中国没有丝毫关系。
为什么下里巴人都如此“尴尬”?
还记得一个叫谷子地的人吗?他执着地要追寻当年集结号有没有吹响?他要给那些在自己身边倒下去的战友正名。为此,他付出了一生的努力。
他是被人从谷子地里捡到的,属于纯正的“下里巴人”。从那一场战争之后,他活着的唯一目的就不是为了自己。五年,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他坚守着一份信念。而这信念早已被人们遗忘了,他孤独一人前行,还不如在战场上,那时身边还有那些战友。
我们想说的是,为什么说的人都不信,我们这些人还要如此执着?艺术源自生活,谷子地的原型叫王艾甫,他说:“在我的有生之年,我会全力以赴去寻找。”
寻找什么?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去寻找?
为什么艺术殿堂都变成了名利场?
现在有几位艺术家在为艺术而艺术?更别说为人民而艺术的了。德艺双馨的都是一些老人,我们采访他们的时候,他们回答的话似乎几十年没变,而且还是那个语调。
不为名,不为利,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