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陈冠希制造的娱乐新闻还没有经过司法的裁决,那些照片就已经被香港媒体宣判为淫照,欲照。媒体先入为主给出的定性为社会做出了观念性的导引,其意何为?其实一目了然。这是香港娱乐文化的一种现象,“断章取义”诱使
陈冠希制造的娱乐新闻还没有经过司法的裁决,那些照片就已经被香港媒体宣判为淫照,欲照。媒体先入为主给出的定性为社会做出了观念性的导引,其意何为?其实一目了然。这是香港娱乐文化的一种现象,“断章取义”诱使社会公众群体性错误观瞻,促使媒体经济发酵,膨胀,也使大众的欲望膨胀,彼此呼应,其乐无穷。
虽然因此有人不由义愤用道德的质疑给私人化生活空间再加上一个“莫须有”的枷锁,并有意将其推上道德的审判台。只是审判还没开始,大众的偷窥欲就已经如火如荼,难以自制。

2003年SRAS占据香港媒体头条一个月之久,这一次,陈冠希艳照门事件有可能突破当年的纪录,成为新的夺人眼球的“蔚为大观”。
陈冠希事件如此引人注目,其中之一的原因是他的明星身份。如果不是因此,假使他是一个小人物,他的那些“性”乐趣照片,也许只是一堆垃圾。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公众人物和受公众关注的人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显然,陈冠希属于后者。
作为娱乐艺人其受公众关注的影响可能远远比公众人物要大,但其产生的公众利益并不高,甚至可能还是负面效应。因为作为政治的公众人物其工作的重心更偏重于公共利益的建设上,并尽可能要为安抚社会的稳定和和谐着想,这就注定了他与受公众关注的人物有所区别,后者更喜欢标新立异,招摇生事,制造社会事端,以期达到众星捧月的社会效果,满足不断膨胀的虚荣。

陈冠希艳照门是一次隐私性的大曝光,它所暗含的性意识和曝光的“性泛滥”,处处形成性示意的暗流,挑逗着公众的性敏感意识。使人们不自觉地产生性错觉,并获得不可言说的快感意识。加之,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媒体的推波助澜,使得公众的猎奇心理如星星之火不断蔓延,势不可挡。
网名“奇拿”的艳照门事件的肇事者,至今依然逍遥法外,他与英皇公司七百万港币作为此事了结的合同是否兑现不得而知,但艳照门并没有因为陈冠希返港而终止,陈冠希就此事的道歉也并没有起到刹车的作用。
通过艳照门事件我们可以看到,肇事者的成功和媒体的宣传造势,一定意义上,成就在投其所好上,而这正反映出网民的心理漏洞。这个漏洞补丁随事件的发展能否及时更新,并堵上漏洞,没人知晓。毕竟网民对此事件的表现依然如饥似渴,艳照上传下载仍然火爆。

2000年初,香港影星遽美凤被朋友安装的摄像头偷拍下与多名男子发生性关系的影像被刻成光盘出售后,引起轩然大波。
这种被他人偷拍性关系或自拍性关系加以曝光,其隐含的经济企图是主要的动因,是不争的事实。它折射出当事人和肇事人非理性的心态和对金钱欲望的膨胀,这也是人性对社会最直接的投影之一。
而作为观赏者的大众,无疑也构成了这些丑陋事件的消化市场,正是这庞大市场的“性”需要,才使得肇事者和受众体互为首尾,相辅相成。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一个还愿看,孰对孰错,是耶非耶,人生的闹剧,本来如此。
人类的眼睛是看不够的。

如果道德是思想中病毒后需要打得一个补丁,我们不要忘记,大众或网民使用的系统基本是盗版。在一个本就不健全的系统上大讲所谓正统的道德,无疑自欺欺人。
因此,我们必须明白,道德不是万能解药。虽然它历经千年的传承,并特讲大书,但它的约束力依然捉襟见肘。我们必须意识到,法律还有漏洞可钻,其威慑力有时薄如蝉翼,道德较之抽象且无款可依,自然其作用只能停留在口号式的扭捏做作,并且力不从心。
因此,靠道德叫号来解决社会问题,贻笑大方。

人性似谜非谜的破解并不难,但人性健康和谐的建设却漫长坎坷,也许永无终点,也许就在明天。无论此刻彼时,生活还要继续,艳照门会成为过去,新的艳照门还会出现。仿佛贪官永远杀不绝,这是人类的现象!
陈冠希给大家提供了一次展览人性的机会,这是“人”与“性”的共同地表演,也是人对性对良知对道德不自觉地大甩卖。
今天,明天,后天,这样的聚会还会有。
人类并不高贵。

2008.2.25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