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为自己的人生把把脉
作者:掝掝时间:2024-11-22 13:25:14热度:0
导读:今年三月份,有幸得到原文化局孙国君局长赠予我他创作的左旗第一部人物传记——《把脉人生》。新颖的题目,加上墨绿色的封皮有个朴实青年骑在毛驴上,令我好奇心大起,就抽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因孙局长谦虚地让我
今年三月份,有幸得到原文化局孙国君局长赠予我他创作的左旗第一部人物传记——《把脉人生》。新颖的题目,加上墨绿色的封皮有个朴实青年骑在毛驴上,令我好奇心大起,就抽了几个晚上的时间读完。因孙局长谦虚地让我为此书写评,我深感汗颜,文学鉴赏能力尚浅的我哪里有此资格,只能羞赧地谈谈收获。
一、对“自所从来”有所了解
闫主席《序》中所提,“本书以时间为脉络,从幼年到成年,从求学到行医,从身世到家世,从个人到宗族,较为完整地记述了主人公孙景禄先生充满传奇色彩的从医生涯。此书既是一部主人公成长史,也是一部主人公的生活史、行医史和奋斗史……”
开篇第一章《苦难的童年》和第二章《艰苦的求学岁月》,有很大一部分介绍了平泉人移民的历史背景,为我填补了对了解那段历史的空白。景禄先生的祖先是在公元1936年(民国25年)“赶着驮子蹚大凌河,涉老哈河,渡西拉沐沦河,穿沙漠,越崇山峻岭,经过长途跋涉落脚于林东县三区平泉地自然屯……”,以前听爸爸说过,我们的“前地”也是河北省平泉县,与本文的主人公孙景禄先生的“前地”吻合,看来我的祖先也应该是在同一时期移民的。我细细地读了这一章,才知道先辈们是如何历尽千辛万苦来到这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冒着严寒酷暑,住着我第一次听说的“马架子”,用最原始的农具——镐头、铁铣来一点点拓荒,在匪祸兵患猖蹶而又缺衣短粮、少医窘药的情况下,还得与大自然赐予的恶劣环境做斗争——那些让人触目惊心的旱灾,蝗灾,我无法想像前辈们究竟是凭着什么样的毅力度过那段艰苦岁月的。
以前我写过《回忆奶奶》,里面介绍过英年早逝的爷爷,与景禄先生的爷爷的经历惊人的雷同呀;在看到孙景禄先生儿时的求学经历,我想起了爸爸讲过自己小时候的一段故事:那年冬天,十几岁的他从隆昌地区步行到林东中学上学,穿着奶奶手工缝制的猪皮鞋,在过河时,遇到了涎冰水,结果猪皮鞋一下子化了脓,滩成一堆了。那么冷的天,爸爸是光着脚走了几十里的路才回到的家,脚被冻得掉了一层皮……我爸爸的坎坷的求学经历与景禄先生的求学经历又何其相似?
我是七十年代中期出生,从来没有深究过“自所从来”(即祖籍及先辈们的创业经历),仅仅知道先祖是从河北省平泉县移民而来;我也读过《巴林左旗志》,里面也只粗略地记载过1944年大旱,出现过人吃人的悲惨现象,这两章详细地记录了孙景禄先生的祖父、父亲和主人公在那个历史背景下创业及学习经历的环境背景描写,为我填补了这段真实历史的空白。也让我明白,我们现在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是靠祖先历尽千辛万苦,犁耕镐刨铣挖出来的呀!
我个人认为,《把脉人生》对我地区历史和时代的变迁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写作手法值得学习
其一:真实性
本书一共十二章,近300页,每一章,每一段,每一句都找不到虚构渲染、拔高溢美之词。作者用自己简洁、纯朴的语言文字来据事“直书”,做到了人真、事真、言真、情真,所以人物形象真,以真取信,以真感人。尊重事实,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地记载和评价了我旗一代名医孙景禄先生。
虽然我与景禄先生素未谋面,读了此书,就感觉这位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名医的人生各个阶段影像就鲜活地在我眼前演绎着:或穿着破旧的衣衫在躬耕间歇期间埋头苦读;或骑毛驴下乡望诊,风尘仆仆地冒着严寒酷暑、风霜雪雨赶往患者家中;或在文革期间,支撑着单薄地身子在劳动改造场地费力地抬着大石头;或任卫生院主治大夫和院长期间坐在自己的诊室里,一脸严肃加自信地为每位排队的患者精心地把脉,挥笔开单;或任保健所所长、计划生育指导站站长期间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主持各项工作……
其二:文学性
《把脉人生》不是简单的陈述,也不虚构和夸张,对景禄先生生平事件进行巧妙的概括和提炼,沿着时间的主线,用形象的语言描述,把曲折的情节纳入精巧的结构设计中,艺术性地反映了主人公亲闻、亲见、亲历的“三亲”生活及其思想动态及精神主旨。我以前也读过一些名人传记,大都没什么看点,耐着性子方能读完,可本书作者神奇地运用性格刻划、心理描写、细节铺陈及穿插日记等手法,使《把脉人生》的故事性增强,给读者以浓厚的兴趣,有强烈的读下去的欲望。
从开篇到结尾,那些自然流畅的排比句,富含哲理的人生感悟句无不令我折服,如果作者不是博览群书,胸罗万卷,怎么能有如此之高的驾驭文字能力?我的收获真是太大了。
“百味不如读书味,回味无穷数读书”,玉亭师兄这样教导过我,“要多读书,读好书,还要意识到读什么,要是读了没有用的,不如闭目养神。这一点很要紧,人,都是在接受知识中进步的,要历史地看待一切,每天有所进步、提高……”。
合上《把脉人生》,景禄先生的话仍在耳朵响起“追求自我、实现自身价值!”,铮铮话语让我惊醒,近一段时间怠于学习,还常常用工作忙或身体不佳来找借口,有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浮躁消极不求上进。主人公孙景禄先生及本书作者孙国君局长现已逾五旬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精钻学术、笔耕不辍,我这么年轻却懒散丧志实为羞愧,想想,也该为自己的人生把把脉了,还原自己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体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