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
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
这段话意译过来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要想使美德明示于天下的人,先要治理好国家,但想要治理一国,必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和家里的每个成员。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先要提高自身的品德修养,而且还要意念诚实,这样才能获得穷究事物的真理。从天子到庶民,都要以提高自身修养为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治家、治国,使天下得以平安。
在前面物语之一中,《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而我重点论述了“至善”,今天我们再看这一段,主要提了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哲学主张。这便是《大学》中的主要精髓,而上面这一段文字则主要讲了治国与治家的关系。至于文中还提到的如何进行品德修养、如何齐家治国的思想留待以后展开说。
中国古代将治家与治国联系在一起,因为在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里,家国同构,治家就是治国,孔子明确说明修身齐家之道就是治国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在这里,我认为治国与治家同为一个治字,但两个治并不完全是同一个意思。两个治都为动词,但治国是治理的要义,这里的理既有法的含义也有变革的意思。而治家则是整治的意思,所谓整治就是明确大小、位次、遵从及相互之间关系的确定。因此,治国和治家从外在看是差不多的,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还有一个因素就是这个家不是一个具体的小家,而指整个的家族,就象是《红楼梦》中的贾府或比之还要大的家族。
我们可以在不少人对治国治家同论的观点进行批判,就是因为对两个治的意义没有完全的明白。对我们今天的有志于从政或在其实行业的人来说,家庭伦理与政治伦理依然是互相影响而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从小在一个知书达理人家培养出来的人,对他今后的事业追求和人生道路影响是巨大的。一个人对伴侣、对子女、对亲属的态度能够塑造出他的政治品格和人格魅力。
我们常说家庭是你人生中的第一个老师,第一个法官,第一个朋友。他能使你在走上社会之前就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这是人安然立命的重要一课。这一课若是上好了,对你今后无论是政治前途还是事业前途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我们人生当中的许多人性光辉的信条都是小时候从长辈的言传身教中沿续下来的,而不是长大之后从书本上得来的。
《晏子春秋》中曾论道:“事君之伦,知虑足以安国,誉厚足以导民,和柔足以怀众,不廉上以为名,不倍民以为行,上也;洁于治己,不饰过以求先,不谗谀以求进,不阿以私,不诬所能,次也;尽力守职不怠,奉官从上不敢隋,畏上故不苟,忌罪故不辟,下也。”晏子在这段话中将人才划分为三等:有治国之才能,有刚正之品性,有爱之心,为上等人才;廉洁自律,正直不阿,无私心者,为次等人才;忠于职守,遵守号令,守法遵纪,为下等人才。这三种人才都具有一个共同点:即是具有做人的最基本准则。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智力有差别,所以所处的位置当然也有差别,但做人的准则是没有差别的。再反观我们现在,以上的三等人才的标准我们可以拿哪一条来对照?我们在人文素质,人格品德上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答案不言自明。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就疾呼:“救救孩子”,难道还不值得我们好好地反思一下么?
我们再来看清代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这是我国古代的家教名篇,全文仅五百多字,但却以警句、箴言的形式描述了许多为人处世、修身治家的道理,读来朗朗,却又字字矶珠,寓意深刻。格言要求子女“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国君”,这种从培养人才和治国的高度来认识和对待家庭教育的思想,无疑在高度文明的今天仍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那么我们又拿什么来治家治国呢?治家者须兼备长者风范,做出让晚辈们尊敬的行为很重要,而我们有些长辈只一味要求子女该如何如何,自己却游离于家教之外,把自己不能实现的愿望强加给下一辈。这样又怎能“先修其身,先正其心,先诚其意,先致其知”呢?而治理国家也同样如此,自己荒淫无度,却对百姓指手划脚,身不正则影自斜。因此,人所在的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帝王将相如果逆天而行,逆民而行,自会被天下百姓所诛之。一介草民如品德高尚,同样可以流芳百世,受到世人的敬仰。不论治家还是治国,人行走于世的为人准则是一样的。
所以,我敬佩“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说法,它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我们无法想像一个生活在品德很差的家庭中能够教育出孩子来治理国家,如果真的不幸有这么个人,那一定是这个国家的不幸,是身在这个国家人民的不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