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修仙”
作者:僵蹶时间:2024-11-16 20:02:04热度:0
导读:我有一个很要好的网友,网名叫“修仙”,这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使我想起了一些事,现在不妨说一说。先说“修”字。在这里,其实指的是修炼,包括修养和磨炼两个方面。修养又包括修身和修心。修身和修心的关系应该说
我有一个很要好的网友,网名叫“修仙”,这引起了我莫大的兴趣,使我想起了一些事,现在不妨说一说。
先说“修”字。在这里,其实指的是修炼,包括修养和磨炼两个方面。修养又包括修身和修心。修身和修心的关系应该说是修身为用、修心为体的体用关系,意即通过外在形体的修炼而最终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提高。在很多方面,形式是很重要的,传说孔子“席不正不坐,肉不方不食”,讲究的就是形式。如果坐下,不用说也是正襟危坐。外表的端庄给人一种崇高感,从而促使人的心灵走向完善。张贤亮在《小说中国》中,提到他第一次作为人大代表去到人民大会堂开会,路旁警察肃立,他们乘坐的豪华客车上并没有几个人,过惯了艰苦生活的他觉得很不适应,觉得太过奢侈了。但他马上就理解了,这是一种形式,因为他们的人民代表,是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理应受到如此的厚待。一个人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也必须从加强自身的端庄文雅做起,从言谈举止举手投足严格要求自己。“文质彬彬,是为君子”,嘴歪眼斜歪戴帽子,往什么地方一站三调弯的,只能是瘪三。所以《论语》中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放在第一位。“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必要条件,不是说修了身就能“治国平天下”,但不“修身”,则肯定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其实是“修心”的手段和方法,“修心”才是目的。孔子强调“仁”,他说“克己复礼为仁”,又讲“忠恕”,又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而孟子强调“义”,说要“舍生取义”,可见是把“义”放到了超越生命的地位,这是儒家“修心”的标准。我们现在要以《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八荣八耻”为社会主义道德核心,“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孔孟的“仁义”当然不能和我们社会主义道德要求同日而语,但就其精神实质而言,儒家思想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上讲的是“修养”,再说磨炼。磨炼是指人身处逆境时虽肉体承受苦楚,然而精神支柱不倒,并以坚强的意志战胜艰难困苦而使自己的心性得以净化和提高的过程。有人说“修养”是主动在“修”,“磨炼”是被动地在修,我说不对。“磨炼”也是一种主动向上、奋发图强的心理过程。不然你就没法解释为什么同样的困境能把一部分人压跨,却把另一部分砺炼成钢筋铁骨。陷入逆境是被动的,而在逆境中奋斗、在逆境中拼搏却是主动的,而逆境一旦激发出人的潜能,又等于给人的奋斗注入了兴奋剂,所以古人说“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是很有道理的。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要想成大功必先吃大苦几乎成了一个铁定的规律。磨炼的结果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心性提高到一个几近完善的境界。这又与“修养”殊途同归了。不过我总觉得,相比之下,“修养”要比“磨炼”更需要坚强的意志,所以古人特别强调“慎独”,即自己独处时,没有外界压力,是否能向上、向善。汉代廉吏杨震有一个弟子在半夜给他送贿金,杨震拒收,弟子说反正是三更半夜无人知晓,不会影响你的清誉,杨震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神知鬼知,怎能说没人知?”能修养到这份上,可真算是难能可贵。
我问我的网友:“你‘修仙’是在修什么?”答曰是在修炼人的本性。那么人的本性又是什么呢?我以为无外乎是真、善、美三个字。淳朴为真,慈悲为善,和谐为美。一个人,淳朴则完善其身,慈悲则兼怀天下,而和谐则是人文自然宇宙的大统一。道家从“真”修起,讲究“返朴归真”,佛家从“善”修起,讲究“慈悲为怀”,现在我们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是对人与自然的终极关怀。在儒家里,孟子主张“性善”,“人之初,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强调后天的教育,虽然出发点不同,但都是要弃恶扬善,最后实现“真”与“善”的和谐统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信仰,虽然产生的时间、地点、条件各异,内容千差万别,但从最终走向真善美这一点上,应该是殊途同归的。离开了这一点,如某某功、日本奥姆教等,流毒社会,残害生灵,则肯定是邪教了,——尽管它们有时披着传统宗教和现代科学的外衣。
再说“仙”字。中国是一个多神的国家,神话系统十分复杂。主流的神话系统有两支,一支是东海神话系统,一支是昆仑神话系统,这两只神话系统都属于道教神话系统,它们在长期的发展演化过程中互相融合,后又与西方佛教神话系统结合在一起,再加上地方神话的补充,便形成一个非常庞大复杂的神话系统。中国的神和仙又向来是分得不大清的,所以不少人们为了省事,就把那些超凡入圣,掌握某种神秘力量的精灵异人统称为“神仙”。但“神”和“仙”毕竟是不一样的,不然为什么说“修仙”而不说“修神”?原来,“神”是人们造出来的崇拜对象,而“仙”是从凡人“修”出来的智体高人。从“仙”字的字形来看,“仙”为“山人”,就是那种超凡脱俗、不为世事名利浮华所拘的山林之人。我觉得“修仙”之人更重心灵的自由,至于是不是非要住在深山老林,倒不是很重要的问题。不为世事名利浮华所拘,就要心“静”,心“静”了,自然能“精骛八极,心游万仞”,就自由了。心灵完全自由,就成了“仙”。佛教中让人戒酒戒色戒荤腥,主要是怕人们受了这些东西的刺激执着于一端。其实,只要不拘于形,不拘于物,心灵自由了,吃肉又何妨,喝酒又何妨,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细枝末节的事情。济公活佛就不守这个戒律,“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到了他这个份上,就连外表的端庄也可以不问。心灵达到了那个至高的境界,就当个“不戒和尚”也无妨。陶潜诗中说“身居在闹市,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追求的就是这个境界。至于羽化飞升长生不老,正如苏轼在《赤壁赋》所说“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那肯定是“不可乎骤得”,办不到的。过去的一些方士乃至帝王,企图炼丹飞升,结果只能是吞丹中毒而死,这就又走向了“修仙”的歧途。
前面说了“修仙”是修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真善美,现在又说“修仙”的正途是心灵的“静”,心灵的自由,是不是矛盾呢?不矛盾。你想,一个彻底淳朴慈悲的人的胸怀该有多么宽广,一个能和社会和谐相处的人会是多么地快乐幸福,这样的人不管是身处顺境还是身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