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阴沉的冬日天气,像老妪的一张脸,天空似乎低了许多。冷风顺着山坡吹来,让人觉得透身凉,一个寒颤,一声喷嚏,吓了同路人。立足山巅,眺望山脊,岐耀山山脉逶迤腾浪而来,突然在凤鸣镇黎明村五组石板沿彭氏老院子的
阴沉的冬日天气,像老妪的一张脸,天空似乎低了许多。冷风顺着山坡吹来,让人觉得透身凉,一个寒颤,一声喷嚏,吓了同路人。
立足山巅,眺望山脊,岐耀山山脉逶迤腾浪而来,突然在凤鸣镇黎明村五组石板沿彭氏老院子的后山上分岭直下,延伸三四里,回头将老院子包抄。这里松柏苍翠,林间雀鸟鸣声清脆,山清水秀的大自让人心情别致。
陈旧老屋凄楚
俯瞰石板沿老院子,既有几分和谐,又有几分冷清,还有几分凄楚。耸立在老院子旁的一幢新楼房,与老屋形成鲜明对比,也是过去与现在生活的见证。
走近老院子,围绕院子细细观看,右边四合院老房垮塌数间,残垣断壁显得破败而凄凉,枯萎的杂草耷拉着脑袋,弯下躯干斜靠在墙角,凌乱的瓦片和砖石似乎在诉说过去的辉煌。前行几丈,一蓬竹子挡了去路,向上望,依稀的叶儿在风中摇摆。一片竹叶飘下,落在脚前,把笔者的视线引向了地面,好像要几个采访老院子的人把积存地面的枯萎竹叶看清读懂。此刻,73岁的彭仪信老人笑嘻嘻地走了过来,给笔者一行讲述了一个有趣的传说故事。
传说故事无据
相传,石板沿院子的彭氏族人从湖北而来,祖辈三弟兄落脚在凤鸣镇黎明村五组。三兄弟刚来之初,上无片瓦,下无寸土,只得把随身携带的一点碎银用作搭建草棚栖身,每天在到附近打工挣钱。
斗转星移,三兄弟积攒了一些银两,便买下了一块田地。为解决饮水和几亩田地的灌溉,三兄弟商定在小地名金钱坳的地方挑土筑塘,十余天的肩挑背磨,老三吃不了苦头,扔下工具走了。老大老二没有劝阻,就继续挖泥挑土筑塘。这天,老二在挖泥中,突然挖出了一堆东西,洗净细细一观,原来是一堆金子,金堆里还有一个金鸭儿。两兄弟就用这些金子买了更宽的田地,建起了彭家老屋和彭氏宗祠及石板沿院子。
传说无据可查。事实上,在清乾隆年间,湖北人氏彭光圭,因家乡大冶县连遭水灾,无以谋生,便只身来到东川,先后在万州龙驹、奉节安坪等地谋生,后来到云阳凤鸣镇黎明村开了一酿酒作坊,并购得当地刘姓老屋,由此得以安居乐业,娶妻生子。
彭光圭手里有了钱,就开始置地,亦商亦农。自己虽没文化,却热衷于教育,把三个儿子都送去读私塾,其勤劳奋进的精神和对教育的重视,给彭氏家族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次子彭宗义,继承了彭光圭勤劳奋进、克俭持家的传统,因此,到彭宗义“主政”时,家道渐丰,人丁兴旺。1844年,家道中兴的彭氏家族遍请能工巧匠,大兴土木,修建了老屋、宗祠及石板沿院子。
对联耐人寻味
石板沿院子选址讲究,前面视野开阔,背靠大山,原是三个四合天井院子合并而成。前大门石柱上镌刻着:山水清辉,松柏本性;道德研奥,经史析疑。彭仪信老人解释说:“这副对联反映了彭氏祖人如松柏,不卑不亢不的秉性,教育后人要注重道德修养,把人生的道德放在历史中去检验。”
走进后院,右边石柱上镌刻的刚劲有力的对联出现在笔者一行眼前:酌酒观花听琴读书,烹经煮史作赋吟诗。细细品味对联其意,反映了彭氏祖人悠闲风雅的生活景象。
转身走近左边石柱,仔细辨认,方识对联原句:桂柏栋梁麟凤堂宝,雍凉朱草文山紫芝。正在品味琢磨中,彭仪信老人笑了说:“这副对联的大意是彭氏祖人对后人寄予厚望,像雍凉之草、文山之芝,成为有用之才。”的确,彭氏族人在清末时期,考取武科举人三人,秀才十余人,在凤鸣镇黎明村这个偏僻的山村,可称空前之盛,再无二家。
彭仪信老人指着后面戏台石柱上的对联念道:“开阔增高群瞻宝楼青云堂开绿野,兰楼竞秀快睹名香紫阁姓艳红笺。”老人沉思片刻,继续说:“这副对联大意是说石板沿当时的开阔地势和俊秀景象。三个四合院组合成一个大院子,前后绿树成荫,红花遍野。而‘姓艳红笺’四个字的意思是希望后代像祖人一样榜上有名。”“可惜的是,戏台上方挂的一块匾额被烧了,上面刻的诗句已经记不起了。”彭仪信老人说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
驻足院内,慢观细瞧,其门窗花格雕刻精细,门柱石墙做工讲究,余下的老房也是残缺不全。彭氏后裔的几位老人介绍,以前,石板沿院子住着60多人,有事互帮,很是团结,而今只剩下几个老人守家,年轻的外出打工,挣了钱就在外地买房安家。不过,这里不叫石板沿院子,而是叫石榴院子,来历是解放前院子周围栽了很多石榴,故而得名石榴院子。
老屋老矣。有的屋顶被拆,石柱倾颓,老得筋骨松散了;右边墙壁斑驳,屋檐瓦松动,像要蹦下地。难怪有人说,老屋是容器,藏有往事和文化,勾留了老屋的年轮,涂抹了彭氏祖人读书的影子。
走出老屋,远处天空涌动着白色云彩,阵阵冷风送来烹调午餐的香味,然而,香味却没刺起笔者的味觉感官,只是在回忆老人们述说的老屋样子,如烟、如雾、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