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有关爱的回忆
作者:年友时间:2024-11-16 18:32:57热度:0
导读:“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烛光里的妈妈》一首歌,唱出了无数儿女的心声。在
“妈,我想对您说,话到嘴边又咽下,妈,我想对您笑,眼里却点点泪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黑发泛起了霜花,妈妈,烛光里的妈妈,您的脸颊印着这多牵挂……”《烛光里的妈妈》一首歌,唱出了无数儿女的心声。在图书馆呆了一天,北京的夜幕渐渐地被拉了起来,休息片刻,手机里的音乐随机播放到这首歌的时候,心中不觉,又泛起了一丝丝涟漪,想起了在远方的他们。
在这里,我想把爸爸和奶奶之间的一些有关爱的事情记录下来,借此心情,聊表一下作为晚辈的我对他们的祝福与感动。
1969年9月27日这天,一个鲜活的生命在陕西省的某个小村庄降生,家徒四壁,穷的个叮当响,吃了上顿没下顿……而我的父亲伴随着他响亮的啼哭,就来到了这个世界上,来到了这个破旧但却充满和谐温暖的家庭。我的奶奶,是那个年代移民大军中的一员,由于连年黄河洪灾,奶奶和她的家人被迫离开了生她养她十几年的黄河滩,举家踏上了一条找地安家的道路,最后,他们在陕西渭北平原一带安定了下来,又过了几年,奶奶就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听村里的老奶奶们对我说,那时的奶奶,眉清目秀,眼睛花大花大的,用红头绳扎着两根大辫子,穿着红棉袄,走起路来一蹦一跳的,十分水灵。无奈家中子女五人,仅仅吃饭就是个大问题,于是,在父母包办婚姻的那个年代,我的爷爷用几斗米,便娶了奶奶过门。那时的爷爷在村里是个有文化的人,就在我们村里教孩子们读书认字,婚后,他们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还算挺美满的。而这些,都是奶奶在她思维清晰的那些岁月讲给我和妹妹听的。
与我相比,爸爸的童年虽然少了漂亮的衣服,好玩的积木,可口的饭菜等等,但我坚信,正是奶奶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是伟大的母性,让他跨过了那个年代高夭折率的门槛,走到了今天,去偿还当年奶奶给他的那份爱。
小的时候,爸爸读书很用功,当同村的孩子读完小学,有的甚至还没迈进初中校门就回家下地劳动的时候,他却在奶奶的细心呵护下进入了高一层的学府。初中即将毕业的时候,摆在父亲面前的有两条人生轨迹:一是上中专,那个年代,国家对教育的投资刚刚起步,所以教师是当时跳出“农门”农家子弟的首选;二是上高中,继续自己的学业,迎接更加美好的人生。因为不想再次增添家人的负担,16岁的父亲,选择了前者,看到爸爸坚决的态度,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奶奶就心怀愧疚的让她的儿子去我老姑家所在的XX县去读中专。奶奶是一个不愿让自己亏欠他人的人,宁愿自己吃点苦,受点累,也想让爸爸在亲戚生活地不拘束,于是,每隔几个月爸爸回家的时候,奶奶总是早早的准备好了自己纳的棉布鞋,做的衣服,织的土布,种的花生、豆子,做的大饼等等,让父亲再去学校的时候带给老姑,以及当时在西北大学中文系当客座教授的老姑父,和他们的孩子。于是,在每次来回5毛2分钱车票的路上,一头牵着爸爸,而另一头却连着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奶奶。就这样,三年过去了,父亲终于毕业了,他就可以自食其力,缓解家中的经济负担了,那个年代,中专毕业的学生国家是包分配的,不必像现在的大学毕业生要经过投简历、面试、试用期等过程才能正式上岗,很容易地,爸爸就被分配到了离家不远的XX镇初级中学教数学。那时的父亲,刚满19岁,当他把第一个月的工资102。75元交到奶奶手上的时候,听奶奶给我讲过,爸爸哭了,她也哭了……
爸爸的第一个月工资为家里购置了不少家当,比如做饭烧火用的风箱,放衣服、土布用的衣橱,农家制作淀粉用的铁桶……一件件家具已随着逝去的风儿早已不知去向,但那些年承载着奶奶和父亲之间血浓于水的有关亲情的记忆却在我这只能成为想象中的场景,但这足以感动我一辈子。
再接着,我的父母自由恋爱,我和妹妹的降生成了他们爱情最美好的象征,奶奶也就理所当然地踏入了为人婆婆,奶奶的行列里。她秉承勤俭持家,和睦持家的传统美德,所以在我孩提的年代,每当其他小伙伴家里人为琐事闹得不可开交时,再想想家里的和谐美满,我就不明白他们为什么会那样呢,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奶奶有一颗宽容和蔼向善之心,家和万事兴恐怕就是她老人家最最期待的场景吧。
在此期间,爸爸毫无后顾之忧地从爷爷肩上挑起了生活的重担,像一头老黄牛一般,拉着我们一家人在追求幸福生活的道路上踽踽前行,而不懂事的我和妹妹却在这台破旧但却充满爱和感动的“牛车”上相互打闹、嬉笑,借沿路的风景,以丰满美好的年华。但是同样坐在“牛车”上的奶奶却不忍心儿子一人为一家人的生活而苦苦奔波,所以,她又把早些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养成的天边没亮就起来,拿着农具,去大队部的铃铛下等着组织分配农活,挣工分的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好习惯发扬了出来。春耕时节,年纪尚小的我们在家里拖着妈妈,奶奶就和爷爷拉着小麦种子,牵上骡马,拉着农家肥,去耕种我们家新一年的希望;灌溉时节,奶奶用一把铁锨就为这个美好的希望引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一条蛇皮袋子装满土就堵住了美好希望的散失;夏日当头,骄阳似火,奶奶用一把锄头,一下又一下,除掉的是杂草,但却提前奏响了秋收的交响乐。一条毛巾,一下又一下,擦去了夏日的酷暑,而汗水,一滴又一滴,却为这干涸的土地浇灌了最具营养的无机盐;芒种期间,奶奶用一把镰刀,一下又一下,割下的是小麦,收获的则是下一年新的希望……
后来,我和妹妹接连上了初中,因为我俩都是早产儿,从小体质就比同龄孩子差一点,奶奶便决定让妈妈去学校附近租个房间,给我和妹妹做饭,一来我们能吃到可口的饭菜,二来可以有个人督促我们学习、成长。那段岁月,我过得很惬意,衣食起居都有人照顾。爸爸在学校干得不错,他通过自学考试,得到了大专文凭,成了一名高级教师。我们家日子也还过的舒畅,就这样,父亲在前,拖这个家苦苦向前,奶奶在后,守着一家人的精神港湾,而我们,彼时彼刻,却在他们母子俩共同修造的小木船里悠闲自得地渡着河。
那时每个周五放星期天,我们一大家子都回家团聚,共同度过两天的美好时光,每个周日,每个人又踏上了各自的征途,而奶奶却一直在家守望着我们一家人的幸福。自从爷爷去世后,奶奶就真的成了“空巢老人”,一个人,孤零零的,毫无怨言地守着我们的家,当初那个我们起飞的地方。不知从何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