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军粮
作者:浴日补天时间:2024-11-16 05:40:47热度:0
导读:在云南山地生长着一种被当地人叫“救军粮”的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学名火棘。每年三、四月份,一束束白色的小花开满枝丫,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清纯而高洁。救军粮几无狂花,每束多达二十余朵的花必结出直径八至十毫
在云南山地生长着一种被当地人叫“救军粮”的蔷薇科火棘属常绿灌木。学名火棘。每年三、四月份,一束束白色的小花开满枝丫,在绿叶的映衬下显得清纯而高洁。
救军粮几无狂花,每束多达二十余朵的花必结出直径八至十毫米大小的二十余颗救军粮果来。果近球形,每束束聚成穗状,密扎扎把枝干和叶子几乎遮了去。等到七、八月份,果实逐渐变成桔红乃至深红色,像一具具火把高高擎起,像一团团火焰漫山燃烧。置身其中,给人平添无限的激情与冲动。由此,救军粮又有”火把果”、”满山红”等很多好听的名字。
救军粮果经霜不落,直到冬天,一任严寒把自己风干在树枝上。
经霜后的救军粮果酸甜可口,还有些面。不仅能充饥,而且具有消积止痢的药效,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炎,痢疾等效果甚佳。相传,三国名相诸葛亮率兵打仗至此,军困山中,孤立无援且无粮草供应。后来有士兵发现山野间有片片低矮植物,上结红彤彤圆状果实,经尝试,无毒,且酸甜可口,可供充饥,诸葛亮即下令大量采集食用,终使军队度过难关,“救军粮”便由此而名。
初识救军粮是在1984年7月末,时值赴老山前线的摩托化开进途中。
吉普车颠簸在师宗至丘北这段云贵高原南坡上。隔窗远望,是一抹的深绿,郁郁葱葱的灌木丛覆盖南国。当把视线回收时,一种叫不上名字的红果在绿叶包裹下,一簇簇展示在公路两侧山坡上,鲜亮耀眼。
出于好奇,我向同车的丘北支前委员会的县委汪副书记请教,汪说不知道学名,祖辈传下来叫它“救军粮”。汪书记便给我讲了诸葛亮采果救困军的故事以及救军粮的习性和果实的医药功能。听罢,若有所思,便用目光将车窗外一簇簇移向身后的救军粮一一抚摸。当晚,宿营丘北,我的日记里便有了关于救军粮的记载。
老山前线属亚热带山岳丛林地,受自然地理及些许的政治因素影响,阵地条件十分艰苦,仗也打的很是艰难。作为一名师后勤部的战勤参谋,我亲历了老山地区防御作战后勤保障的复杂与困难。在那一年的时间里,为我军取得的一次次战斗胜利而高兴,为一线的官兵而骄傲,更为战斗在后勤保障战线上的那些人,为发生在后勤保障战线上的那些事而感动。记写作战日记,真实记述那年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成为收藏那份骄傲与感动的唯一选择。不想,一年下来,竟有数万言之多。二十多年过去了,每每翻看这些日记,每每想到那些人,那些事,总是难抑内心深处的感动与思念。在牺牲的干部中,职务最高的是副营职的后勤管理员,在战场上最活跃的是打起仗来救伤员,战斗间隙搞演出,被全国妇联主席康克清称为“八十年代铁娘子”的“三八女子救护队”。抹不去的是对因组织抢救后送伤员而牺牲的硬骨头六连副指导员谢观友的记忆,忘不掉的是对从妻子重症监护室走向前线,一心扑在连队后勤临战训练上的副指导员张家元的那份感动。师医院女军医拓西平临上阵地前作人工流产的那份毅然决然曾在砚山县传为佳话,穿越在封锁线上的军工、民兵把多少战友从生死界那边拉回到这边。还有所有参战官兵父母妻儿的思念和理解、支持与鼓励,与之共同汇成庞大的后勤保障体系,使得老山作战无守而不固,无往而不胜。
感动间,竟想起那洁白的花,彤红的果;想起那美丽的传说与响亮的名字——救军粮。忽然觉得救军粮那清纯而高洁的春姿,那热烈燃烧的秋果,那宁风干而不跌落的骨气,那即可充饥又能去疾的功效,那随处可植,四季长青的习性,不正是后勤保障人员战斗生活的鲜明写照吗,他们不就是那一簇簇火炬高扬,熊熊燃烧的救军粮吗!
在我参战二十五年后,适逢祖国六十岁生日,有了把作战日记整理成册的冲动,想藉此怀念我的战友,祝福我的祖国,勉励我的后辈。以上这些话,就算是整理日记的开场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