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翻开新上架的今年第2期《小说选刊》,钱国丹的中篇小说《惶恐》赫然在目。这是继去年6期《小说选刊》选载她的《快乐老家》后的第二次选载。该刊责编曹威在稿签中写道: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加速了房地
翻开新上架的今年第2期《小说选刊》,钱国丹的中篇小说《惶恐》赫然在目。这是继去年6期《小说选刊》选载她的《快乐老家》后的第二次选载。该刊责编曹威在稿签中写道:城市化进程导致城市规模不断扩展,加速了房地产商的“圈地运动”。越来越多的近郊农民失去了家园。在中国,土地之于农民,不仅是赖以生存的基础,还是情感和精神的栖息地,更如同是他们的脊梁。这些习惯了农耕生活的农民遇上这场突如其来的变迁,将会面临怎样的生活和精神遭际?这篇作品对此作了深层次的思考,力求探究失去产土地的农民们的现实人生。小说成功地塑造了郑守田这个人物形象,讲述了他虽然获得了一编织袋的补偿款,但却因此迷失了生活方向,日子过得惶恐不安,凸显出了土地对于农民的重意义。
著名评论家奚学瑶先生说,发现这种惶恐,关注这种惶恐,是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与人文关怀。钱国丹平和而冷静地找到了这一具有普遍现实意义的角度,于是,她的“郑家湾”村落里,走出了失去土地的本份农民郑守田和儿子郑丰田,以及不守本业以赌博为生的屠满钵等人物。这是一幅当今城乡变革的浮世绘,描摹了一群真实鲜活的当代农民形象。它因艺术地展现了一个重大的现实视角而令人称道,思他人之所思,言他人之未言,体现了作者的敏锐与深思。同时,小说揭示了社会转型期中各类人等的纷纭表现,凸显着人性的善恶,从而具有一种耐人品味的审美与教化意义。
青年作家胡明刚说,在某个层面上来说,当代现实主义文学创作式微,尤其农村农民的原生态作品,更为稀缺;而反映被经济建设放逐到边缘的失地农民情感生活和命运的作品,更是凤毛麟角。钱国丹的眼光是独特的。她所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村的故事,更是民生的永恒问题。这是社会关注的热点,也是当代小说创作的“盲区”。因此,钱国丹的小说选材拔得了头筹。难怪一些评论家认为,她的小说是当代创作的一个风向标。笔者认为《惶恐》,是与钱国丹的郑家湾小说风格一脉相承的。熟稔的风土人物,鲜活的乡村故事,钱国丹手到擒来,流畅自然的文笔,让柔美的江南风情充满着凝重而悲壮的色调。
小说《惶恐》开头就给人一种迷惘。父子两人背着装人民币的编织袋,鬼鬼祟祟行走,战战兢兢打开家门,再也没有往日背红薯的安闲自在。我们跟随他们的脚步,惶恐地走过奠耳河,看他们抖抖索索取出钞票。土地没了,有补偿款;有补偿款,总不能烧包;将来的日子怎么过?怎样转型转业,重开活路?郑守田的日子并不安生,将来的生存显得残酷和严峻。
《惶恐》这篇小说,最精彩是就是对老牛的描写:郑守田想把老牛卖给屠宰场,老牛“双眼却定定地看着主人,突然扑通一声,朝着郑守田端端正正地跪下,无奈无望的泪水,顺着它温驯的脸颊汩汩流淌”。郑守田幡然醒悟,不卖了。“他擦着牯牛脸上的泪,咱们回家去吧。牯牛听懂了他的意思,立马就站了起来,朝着回家的路撒腿就跑。”人牵着牛走在河滩上,眉目传神。老牛无言,却成了神圣的图腾,成为人间正道的象征,成为小说故事的终结者。
《惶恐》故事紧凑,波澜迭起,后半部节奏加快,步步递进。结尾也是高潮,老牛与郑满钵同归于尽。但故事没有完结,郑丰年潜逃了,郑守田何去何从?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悬念。
《惶恐》体现了钱国丹的社会责任感,这种责任感,也就是巴金所说的“文学的良心”。笔者认为,这是她的小说力作,也是他的代表作,我们感受到她所花时间精力和心血。从这篇作品中,我们欣喜地瞻望到钱国丹的创作必将迎来新的高峰。
钱国丹,中国作协会员,原台州市文联常务副主席,至今已发表作品400万字,获文学作品奖20余次,出版图书13部。1989年获庄重文文学奖,1995年获浙江省五个一工程奖,1999年获“浙江文坛五十杰”称号。如今她仍笔耕不辍,余力厚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