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古镇百官菜市场
作者:党序时间:2024-11-13 22:39:33热度:0
导读:去新建路菜市场逛了逛,勾起了我的很多童年回忆。记忆中的古镇百官菜市场最早在如今的横街中路,老辈手里的百官人,每日早晨买菜是要到横街路菜市场的。横街路菜市场其实那是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又窄又短的弄堂,但百
去新建路菜市场逛了逛,勾起了我的很多童年回忆。记忆中的古镇百官菜市场最早在如今的横街中路,老辈手里的百官人,每日早晨买菜是要到横街路菜市场的。横街路菜市场其实那是一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又窄又短的弄堂,但百官人从古到今一直叫横街,当年在解放街如今的百官旅社门口还有一座东西走向的、高高的石桥叫横街桥,很是壮观,桥孔呈圆拱形,桥栏有雕花,刻有桥名,桥面隆起,两面有台阶上下。而桥下北侧就是当年的百官旺族王家祠堂,这些往年旧事已没有几人能知道了。准确的讲百官原先是没有菜场的,只有四乡的农民和一些商贩,在横街一带设摊卖菜。农民是以蔬菜为主,以河鲜、家禽和禽蛋等农副产品为副;商贩经营的是肉摊、蛋行、鸡鸭行、鱼行和腌腊火腿庄等。早市最红火的时候连桥面上也摆有不少摊位,最多的是卖鱼的,有各式各样鲜活的淡水鱼,大个的胖头鱼则切开按块卖。用今天的话来说,这就是一个散放型的露天马路菜场。那时的横街相当繁华,每天都有从四面八方乡赶来的农民,一大早肩挑背扛的,有的还推着独轮车,带着自己生产的蔬菜、家禽、河鲜等要出售的东西,来到这头尾不过几十米长的横街上挑选一个好摊位。有的就停放在街边叫卖,卖完东西再买一些自己需要的商品,像油盐柴米、糖面水果带回家里。整个街面就这样熙熙攘攘,拥挤不堪,人声鼎沸,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不绝于耳。早点铺子生意更兴隆,食品有印糕、豆浆、油条、油屯、馄饨、粢饭、面条等等,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如遇春节前后一段时间、中秋节、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热闹程度会更增几分。但横街菜市场真的很简朴,就是在路边地上摆上两块砖头或是一块平坦的石头,然后放上菜蓝子。这样的菜篮子长长地摆成了一排,里面放着的是一些什么青菜、莴笋、茭白、南瓜、冬瓜、土豆、萝卜之类的蔬菜叫卖,这也就成了一个菜市场。
虽然以前百官的居民不多,但住在附近方圆的人也会来赶市,因此横街菜市场也非常的拥挤。由于道路要行人行车,横街密集的摊点对交通多少是一种妨碍,所以菜场就须另建房子,集中布局。后来菜场搬到了明堂弄,就是如今的阳光路时装大厦位置,建成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室内集聚型菜市场。市场里面两边摆满了摊位,绿油油的蔬菜,红白相间的肉,五颜六色装在坛子里的腌菜,白肚皮的鱼和被草绳五花大梆的暗色螃蟹,一两条灰绿的小虾从水里蹦出来,在空中划出一条弧线,而主人则嘀咕着伶着它的胡须重新仍回水里,重重叠叠的铁笼子里挤着满满的鸡、鸭、鹅......由于明堂弄菜市场建造得太简陋,使用了没有几年时间就搬到了新建路人民广场。新建路菜市场几经扩建变成了如今的大型农贸市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那怕直到今天新建路菜市场始终还是百官占地面积最大,经营品种最全,服务设施到位的室内菜市场。琳琅满目的菜蔬和旺盛的人气一点也不输于今天的大润发大卖场和三江超市。当年还保留了一个寺弄马路菜市场,方便住在上堰头的百官人家。但不久寺弄马路菜市场也搬到了凤山路汽车站室内菜市场,就是在如今的证券公司后面位置。随着市区面积的扩大,新的住宅区不断增加,又陆续新建了凤鸣山庄菜市场、赵家菜市场,还有城北恒利大型菜市场。
记得小时候,我跟在母亲的身后,提着一个竹篮子(那个时候还不时兴塑料袋),到菜市场买菜是一件苦差事。一路上总是听着母亲自言自语说:吃点什么好呢?吃点什么好呢?等走进了菜市场,到处是拥挤的人群,污秽的地面,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气味。母亲似乎和所有的人都熟悉,不管是割肉的张三,还是买菜的李四。她都会愉快地和他们打招呼,熟练地翻看,老练地指点,最后讨价还价。不一会,一捆什么芹菜或者一条乱蹦乱跳的鲫鱼已经装入篮中。有时除了买菜,还需要来点盐、味精、辣椒等调味品,而我的任务就是提着那越来越重的篮子。在菜市场卖菜的摊贩,大多是附近的农民,二道贩子也不少。但无论如何,菜都是新鲜的,家禽都是活的,笑容都是灿烂的,手脚也都是麻利的,他们用本地最标准的口音和来往的顾客进行交易。他们会用各种方式证明自己的小菜是最好的,价钱最低的。经常能听到:我这个菜只要两角钱,前面的要两角五呢!或者就是:你尽管拿去吃,要是不好,明天你退给我!可在我的印象中,母亲从来没有到前面那家去核实菜价,更没有把不好的菜第二天再退还去。如今时代进步了,好多东西都是从超市里面买的。推着推车,各种包装精美的东西只管往里装。米是袋装的,菜是洗好的,肉是切碎的,鱼是去鳞的,买完了,手都不会湿一下。只是你再也无法和收银员去讨价还价了,虽然很方便可再也感觉不到那种亲切的人情味。一个菜市场,就是市井生活的浓缩。其实每个人只要走进闹哄哄的菜市场,心里就会感到踏实,就能呼吸到百官人真正的生活气息,从一些匆匆的脚步声中,从那一声声高高低低的讨价还价声中,你都能听得出他们在为柴米油盐奔波,无论是西装革履的白领,还是经济条件优厚的家庭主妇,在这里都脱不了平常庸俗的味道,人就是那么地生活得实实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