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父纪念馆”看卫兵“耍花枪”
作者:扈鲁时间:2024-11-18 15:17:58热度:0
导读:从宜兰回到台北,旅游大巴停在国父纪念馆门前广场。正好是下午3时整。杨导告诉我们,现在来得正是时候,正赶上卫兵举行换岗仪式,快进去看看。隆重庄严的卫兵换岗仪式,是国父纪念馆最大的看点之一。换岗仪式逢整点
从宜兰回到台北,旅游大巴停在国父纪念馆门前广场。正好是下午3时整。杨导告诉我们,现在来得正是时候,正赶上卫兵举行换岗仪式,快进去看看。
隆重庄严的卫兵换岗仪式,是国父纪念馆最大的看点之一。换岗仪式逢整点进行。我们冒着细雨跑入馆内,大厅中央,孙中山先生巨大的端坐铜像正平静地注视着黑压压的人群。游客们将换岗卫兵们围得水泄不通。我从人头的缝隙中望去,卫兵们正在进行持枪表演,即台湾人所称的“花式操枪”。一开始,带队的军官与换岗新来的两个卫兵持枪列队进入,每走一步,手平举至齐肩高,脚抬高与膝盖成90度,步伐缓慢,有点像欧洲中世纪士兵换岗的步伐。走到交接处,在雕像旁的两个卫兵也如木偶般非常缓慢而一致地从高位拾阶而下,加入其中,一组5人开始摆弄着手中的枪。他们个个超酷超帅,英俊潇洒,身着蓝色军服,头戴闪亮的白色钢盔,手戴洁白的手套,带寒光的刺刀步枪像杂技演员手中的道具,不停地上下翻飞、左右旋转,看得人眼花缭乱。枪在他们手上玩出了不少花样,动作熟练,整齐划一,颇具艺术性和观赏性。枪闪着光、碰出声,加上他们身体各个部位夸张的“舞蹈动作”,使我在脑海里浮现出了“耍花枪”这个词。说实话,卫兵们能练得那么整齐实在不容易。记得看过一个台湾人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提到他练习“花式操枪”,经常被枪打到胳膊,把胳膊打得又红又肿。
卫兵的军服很有特点,下身是吊脚裤,脚蹬高帮黑色皮靴,靴子的腰露在外面。他们不停地变换着队形,皮靴上钉着铁钉,行走时咔嚓作响,伴随着枪托的撞击声和口令声,颇有几分声势。
约10分钟的换岗仪式结束,军官带着换下岗的卫兵又迈着正步慢慢地返回。他们旁若无人地往前推进,围观的游客一边往后退,一边拼命地拍照。留下两名年轻帅气的卫兵,立在孙先生坐像两侧,像木头人一样,纹丝不动,表情十分严肃,连眼睛都不眨一下,犹若雕像一般。如果不仔细瞧瞧,真的看不出这是真人。尤其是看到那双如泥塑般的靴子,让人不得不信站在你面前的就是两尊“雕像”,甚至连服装的褶皱也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为其整理,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着实令人叹服。据说这种护卫,显得神圣无比,是表示对孙中山先生的尊重和怀念。导游说曾经有位老太太用伞去戳卫兵,结果发现是真人。导游说的不差,我估计谁要是在他们的脸上挠一下,他们也不会动的。卫兵要做到这样象塑像一样还真不容易,不知练了多长时间。据说卫兵每隔一小时换一次岗,要保持纹丝不动的姿势,一小时也决非易事。
孙中山,名文,字逸仙,生于1866年,是中国革命的先行者,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为纪念国父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台湾当局于1964年筹建国父纪念馆,并于1972年5月落成。纪念馆位于信义区仁爱路四段,离101大楼很近。
国父纪念馆为一正方形建筑,高30余米,四边各长100米,雄如一座方城。这是一个由14根灰白色屋柱撑起的楼阁,从远处看,有点象中国传统的单檐“歇山顶”式建筑。正面看如展翅高飞的大鹏,两侧平展30多米后翼梢向上翘起,米黄色的屋顶淡雅生辉。整个屋顶没有任何传统的吉祥饰物,显得洁净大方。廊沿四周有56根屋柱围立,显得正气凛然、威严肃穆。那高耸的屋柱,要数人才能合围,衬托出纪念馆的巍峨。据说,这种奇特的屋顶造型可追溯至唐宋。设计师在借鉴传统建筑的同时,也赋予了不同的新意:它以简洁有力的线条勾勒屋脊,巧妙的将屋顶形成三度曲面,从造型上看,整个建筑接近完美。它以线条取代块面,注重柱子、门窗、屋檐的线条美感,色调朴实且耐看,具有淡薄而宁静致远的气质,整个建筑散发着一种东方古典的含蓄美。
国父纪念馆是一幢雄大宏伟、巍峨庄重、浩然大气、蔚为壮观的大型建筑。它坐落在一个开阔的庭院式花园中,绿意、湖水和建筑优美的景色成为台北地标。主体建筑分为数层,主要有国父史迹陈列室、大会堂、孙逸仙博士图书馆、讲演厅、视听中心以及中山画廊等。纪念馆是台湾重要活动及大型演讲、展览的场所;馆外的中山公园是台湾民众表达心声的重要集会场所。
纪念馆的正门高敞轩宏,4根气震环宇的科斯林柱托起高翘的门檐,檐下正中是一块长达10米的蓝底金字横匾,上书“国父纪念馆”五字,为蒋介石手笔。由门前宽达数十米的石阶拾级而上,站于耸高的牌匾之下,心中着实能产生一种豪气,一种国父子民的豪气。
入门便是长方形的纪念大厅,厅中央孙中山先生巨大坐式塑像高约5.8米,加上基座8.9米,重约16.7吨,据称是世界最大的,为陈一帆大师的作品。国父正襟危坐,目光炯炯而深沉,一种将几千年的封建阴霾扫尽、扶正乾坤、理顺社稷的刚毅神情,使其显得无比伟岸与博大,令人肃然起敬。坐像两侧各立青天白日旗一面,白色大理石基座前花盆成排,紫花盛开。基座上刻着孙中山先生亲笔提写的礼记中关于“天下为公”的一段话:“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衿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天下为公”是孙中山先生平生最喜欢题写的内容。据统计,在孙中山的题词中,仅目前所辑得的有受主姓氏的“天下为公”,就达32件,其中有赠冯玉祥的,有赠张学良的。孙中山为何对“天下为公”情有独钟?我认为,这是他提倡和实行“三民主义”所企望达到的境界。或许可以这样说,他的理想,他的目标,他的思想体系的基本精神,都浓缩在“天下为公”这四字之中。
“天下为公”其实是中国两千多年来,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追求的共同理想。今天台海两岸都在努力践行这段老祖宗的遗教。所以,孙中山先生的这段话其实也是两岸人民的共同语言。用这段话来纪念孙中山先生,比用“总理遗嘱”少了点党文化的味道,多了些民族的情怀。
庄严肃穆的换岗仪式结束了,围观者即散去,离开大厅进入各陈列室参观。我参观了“国父史迹陈列展”,主要是介绍孙中山的生平。东室是以“中山先生与中华民国”为主题的展览室,西室是以“中山先生与台湾”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