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两句诗是对清明最好的写照。每到清明时节,特别爱下雨,而家家户户的人们无不思念逝去的亲人。匆匆忙忙地赶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今年的清明也不例外。还没到清明,就淅淅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两句诗是对清明最好的写照。每到清明时节,特别爱下雨,而家家户户的人们无不思念逝去的亲人。匆匆忙忙地赶去给逝去的亲人上坟。
今年的清明也不例外。还没到清明,就淅淅沥沥地下起了小雨,弄得四处湿漉漉的。自古就有请明清半山的说法,今年节令来得晚些,加之连续三个月干旱,所以三月即将落幕,也只见一点新绿。凑巧,当人们正在感叹不能在清明感受那漫山新绿时,天公下起了细雨。久渴的油菜贪婪地吮吸着甘霖,尽吐他们那黄色的花蕊,像层层金黄的波浪;那刚长出几片新叶的麦穗,有了春雨,也加紧抽穗拔节;满山遍野的白杨树和柳树因为有了雨水的滋润,格外长得快些,一棵棵全都舒展开那嫩黄的新叶???????零星点缀的梨花、桃花给翠绿的群山装点出应有的白色和粉红。银灰色的马路经过雨水的冲洗,早已像一条闪亮的长带子。来来往往的人们提着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和一叠叠火纸正忙着去扫墓。路边的田地里,榆钱大小的桑叶密密匝匝的插满枝头,一台台崭新的旋耕机扑扑塔塔在田间轰鸣。一头头耕牛也在农人鞭子有节奏的驱使下用力地拖着犁,像是和旋耕机比赛呢。明净的小河里,一只只鸭子下了河,在凌凌的微波中尽情的嬉戏,享受着春光带来的欢乐。河边婆娑垂下的柳树下,一个个穿红着绿的姑娘正刷刷的洗着蚕网和蚕笸笸。远处的坟地上,早已劈里啪啦响个不停,来自五州各地的后辈们为祭奠先人开始了一年一度的扫墓。
据安康史志记载:
请明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每到清明都是农民最繁忙的日子,抢耕,抢种。因为清明前后几天,正是蔬菜和包谷等农作物最好的播种季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清明祭扫坟茔是和丧葬礼俗有关的节俗。据载,古代“墓而不坟”,就是说只打墓坑,不筑坟丘,所以祭扫就不见于载籍。后来墓而且坟,祭扫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汉时代,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特别是我们陕南人流行“挂清”。家家户户用三色或五色纸剪成清明吊子或者小白纸片挂在坟上,因此清明节也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一次集中展示。
记得我小的时候,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起来,就像迎新年一样,里里外外彻底清扫一通;各式的桌椅全都擦得明明亮亮。男人们忙着打扫院子,女人们则拿出剪刀,灵巧地剪出纸人,纸马,纸钱串子,以及各种花花绿绿的清明吊子。然后,男人领着小孩提上拐枣酒,一小块切好的腊肉,水果等祭品以及香蜡,鞭炮等去给去逝去的亲人上坟。俗称“挂清”。女人是不能去挂清的,据说女人挂的清死人收不到。女人呢,在家当然没闲着,在家洗菜,洗腊肉,炒上一桌家乡菜还加上几个宫保香椿,凉拌鱼腥草,蜜汁烙米饼等。并熨上一壶拐枣酒。男人还没回来,一桌地地道道的丰盛的农家土菜已摆上方桌,等待客人们尽享。无论天南海北的人只要是过路的,只要不嫌弃,无论进哪一家的门,都有机会美美地享受一顿当地独具特色的清明餐。
餐毕,古老而又淳朴的家乡人,还会唱着哀婉的孝歌,来悼念逝去的亲人。现在年亲人已经很少有人会唱孝歌了,只有个别年逾古稀的公公婆婆们任然哼着孝歌。而招呼客人的风俗仍然存在。
现在,不会唱孝歌人们更注重清明祭拜祖先,用清明多烧冥币,和放鞭炮,献花来表达自己对祖先和亲人的一种感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