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淄博是父亲的故乡,我从小虽然不是在那里长大的,但曾经随父亲回去过几次,而且小时侯父亲出发去那里,总要从周村带回那里的特产周村煎饼,所以我似乎对那里并不太陌生。但是,周村的古商业街,我还是第一次光顾浏览
淄博是父亲的故乡,我从小虽然不是在那里长大的,但曾经随父亲回去过几次,而且小时侯父亲出发去那里,总要从周村带回那里的特产周村煎饼,所以我似乎对那里并不太陌生。但是,周村的古商业街,我还是第一次光顾浏览。
实际上,周村早在清朝时期就被乾隆授予“天下第一村”的美名了,因为过去那里是汇聚四方财气的荣华之地,繁盛的商业贸易让那里成为当时闻名于天下的重要商埠,并素有“旱码头”之称,那是在清乾隆年间,周村不通水路而天下之货聚焉,故称旱码头。而后,随着那里人气、名望逐渐的提升商贸愈来愈红火,逐渐形成了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酷似一幅精致的“清明上河图”的繁荣景象。
我们一行乘坐的汽车从朱家峪村出发,一路往东,车窗外不断掠过整齐的街市和修剪整洁的园艺,偶尔掠过几户颇具闲情的农家小院,远处的田野里能看见正在辛勤耕作的人们,这是早春季节里最美的田园风光了。此时,我的心早已飞到了周村,那里的古商埠像一块颇具吸力的古玉,对我有着无法抗拒的魔法。
从城区到古街只一步之遥,走进牌坊就立刻进入了在影视节目中才能看到的场景,古香古色淳朴无华,一间间古老的商铺,一幅幅悬挂的布招牌,分明在向人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我仰望着古街两旁古老的建筑感慨万分。游走在繁华的古商街,发现整个景区是由大街、丝市街、银子市街和芙蓉街等古街巷组成的,景区内的古建筑古色古香风格各异,有活着的千年古商城之称。我徜徉在古商街中央,看见两旁毗邻相连的是一座座披着几百年光阴的老式建筑,风格迥异这些古老建筑有欧式的、山西的、陕西的、安徽和福建的等,简直不胜枚举,正可谓中西合璧并融会贯通之地。此外周村古商街的选址、布局,完全契合中国风水理论,且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色彩和美学色彩。在古商街走着观赏着,既可以探索古老风水文化中的科学奥妙,又能切身感染风水胜地的祥福之气。难怪当年一位资深的古建筑专家来到这里,一站到已涤尽铅华的大街上,便不由得感慨到“这可真是一个活着的古商业建筑群!”。我们顺着专家的感慨一路探访,当年的老字号店铺遗址都已化为一种历史符号,只有门上那一块块痕迹斑驳的旧匾还在炫耀这里曾经的辉煌,中国著名的八大“祥”字号便是出自于这里,大街上至今还保留着它那饱经沧桑的老铺。
第一个景点就在大街入口处,这便是古老的印刷社三益堂,聊斋志异的第一版就是从这里印出来的,楼上有各种活字版和油印机,还有珍藏的手抄本和油印本。一路继续前行,我端着手里的相机捕捉着古商街上的千年美丽,仿佛梦萦千年古埠,梦境里我分明看到了古商街几百年前的情形,大街上出现了身穿清朝服装的牵马商人,还有拉着黄包车的脚夫、街边的剃头匠、捏面人的艺人、摆小吃摊的商贩等等,生龙活现地再现大街几百年前古色古香老街的市井之像,果真犹如身临其境,好像觉得这并不是一个梦境般的幻象了呢。听说,到了节假日,这里还有传统的鸣锣开市、河北吴桥的杂技和武状元巡游等精彩活动呢。
周村古商城位于周村区中部,其中的名胜古迹众多,有建于唐代的明教寺,建于清代的魁星阁,有闻名天下的“八大祥”等商业老字号,有“东方商人”孟雒川的故居等,商业文化内涵丰富,人文历史源远流长,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优秀历史建筑。看着古商城大街上这一幢幢风格迥异的店铺,错落有致的格局,变化多端的门面,五彩斑斓的匾额和招牌,仿佛时光倒流,历史穿越时空,依稀看到来自全国各地商人早期开拓的身影。
“真是名副其实的古街啊,这石板路一看就知道有年岁了。”同行的游人感慨。踩在高低不平的青石板路上,我们不由都放慢了原本匆匆的脚步,细心地领略眼前古大街的韵味,静静地寻觅昔日大染坊的风采。“旱码头”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它虽然没有水路的润泽通畅,却有着当年陆路无人比拟的人气和聚集,确是令人引为骄傲的。走到周村烧饼展馆里,我们亲眼目睹了周村烧饼的整个制作过程,金色的烧饼点缀着星星般的碎芝麻还冒着热气,当然,浅尝辄止蜻蜓点水光过眼瘾是不行的,我们纷纷慷慨解囊满载着战利品,我一边走一边吃着新鲜正宗的周村烧饼,享受着这一特产的香酥脆甜。
过着口福,我随人群进入民俗展览馆,院子里左边一角,有两座铜像置于一个很大的象棋棋盘边,且一立一坐,一个苦思冥想状,一个含着烟袋微笑不语,我欣然坐在那位棋手对面的的空位置上,“将!”我举起手中的“车”将下去,仿佛我已是胜利在握了,真是棋逢对手,其乐融融呀。再往里走,映入眼帘的是黄包车和洗澡用的漏斗,可以通过往漏斗里添水来调节澡堂的水温。右边是各色风箱和火炉,后面连坐着两口大锅。仅挨着的是两辆战车,一个拉人,一个拉货,旁边还有四人轿和倒骑驴车。进到屋子里,一楼是婚嫁生子福寿孝禄的一些生活景象蜡像,其神态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二楼的楼梯口处是闹元宵的场景,整个元宵队伍从前往后依次排开,是旗手、锣鼓车、秧歌队、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耍龙灯和玩芯子的,听说有的队伍里还多一些腰鼓队、云灯队和媒婆小毛驴什么的,这可是最易逗人捧腹大笑的角色了。
大染坊到了,这个因为同名电视剧的热播而走进人们视野的宅地,依然可以感受繁盛时期的忙碌与热闹。如今,周村古镇的红火与当年电视剧《大染坊》的热播有着直接的关系。“大染坊”里有故事,故事主人公“陈六子”艰苦创业的事迹让人记忆犹新。浆染业在明末已是周村主要产业之一,至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周村已有浆坊40余家,染坊70余家,是前店后场式的经营模式,业务主要是将收购来的丝绸、坯布进行整理染色加工,然后再批发出去。清光绪年间,资金达到三万两白银,并先后到济南、天津、北京等地开设了分号,直到抗日战争中才被迫停业。从一个沿街乞讨的叫花子,奋斗为印染业的大实业家,以周村浆染业乱世奇商陈寿亭艰苦创业历程为主线的电视连续剧《大染坊》在央视播出后,在观众中引起了很大反响。这部体现我国民族印染工业史的电视剧深深打动了每一位观众,作为“大染坊”的故乡人,更是备感亲切和自豪。
乾隆皇帝是在1775年南巡时慕名来到周村的,当他看到那里熙熙攘攘的商客和五光十色的花灯,惊诧之余亲笔御赐周村为“天下第一村”,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