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个在现实里挣扎的人
作者:呼啸山庄时间:2024-10-23 11:01:07热度:0
导读:我在《大国崛起》里看到一句解说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他说: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从我的理解,一个人也如他说民族一样
我在《大国崛起》里看到一句解说词,陀思妥耶夫斯基说的,他说: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一定要扮演独一无二的角色。从我的理解,一个人也如他说民族一样,只有独一无二了,当然是好的方面,才能够脱颖而出,让人记住。他说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要有自己的特色,有了独一无二的东西即使在当时你不是第一等的民族,但从后来者的眼光看,也可以成为最有价值东西的拥有者。因为与众不同的东西在历史里才往往是最闪光的,最能够引起人们兴趣的,在后人的世界里也是最值得被拿来反复研究的。
我只想说,他说的真是太好了,一语中的,说到我的心坎里面去了。
一个民族和国家是如此,生活在社会上的人又何尝不是如此?滚滚人潮,一晃而过,就连前者的足迹也被后来者反复践踏,不留印记。面貌言行的不同掩盖了众人实际上的相同:一样的生活道路,一样的赤裸而来又赤裸而去,不留什么痕迹。只是待这纷乱的洪潮喧噪着过去,却没有一张脸可以留在路边看着我们的生命之神记忆里。只有那在众人都目不斜视急急赶路之时,独他却扭头看着路边风景的人才会让生命之神注意,发现他的可贵,就像夏日里躺在烈日之下滴在脸上的一滴冰水,便欣然赦他出列,站在路边坡上看着自己曾经的伙伴,去做一个站在高处欣赏的快乐者。
作为局外人的我尚且这么认为,那我要告诉你,我们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他和我的观点在此上面是一样的。只是他和我们的区别在于:我们只是通过我们已有的认知,凭着感觉认为这句话说的很有道理,这种境界好像是我们在书上看到过的大境界。更何况说这话的人还是俄国历史上一个很伟大的人物,那这话当然就是闪烁着智慧的光芒的,它可以成为我们人生前进道路上的一个灯塔。但我们的主人公难得的一点是:他是正在经历着一些让他不得不觉得这句话是至理的故事。他是一名大学生,在他所在的地方,他有着大学生应有的学识和经历,在他的那个年龄上他有着不错的胆识和修养。另外,据他推测,很可能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他的这种经历还会继续下去,他有的是时间慢慢总结体会,所以从这点上来说他比我们站在局外的泛泛之辈体会的都要深刻。其实在他看来最重要的一点是,他有意识的希望自己像那位俄国人说的那样,去做一个与众不同的人物。还有就是他的这种目的不是像我们在前面说的那样,是为了给什么生命之神留下什么印记。生活在现实里,他聪明的是知道该怎样和不要怎样,他有他现实的和现世的考虑。
所以,在俄国人这句话的中国化理解上,我相信他应该比我们都有发言权。因为他是第一线的实践者。
介绍到这里,我们应该耐着性子听我讲讲他的故事,这是一串发生在他那里的真实故事。你可以自己体会一下,看到底是不是我说的这样。
1
我们的这位主人公通常就出现在你我的身边。有时他好像被叫着各种各样的名字,可笑的是,有时我又不能确切的说出他到底叫个什么。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本人并没有因为名字的变化而发生不同,他真人身上的其他东西也没有因为时空的转换而变化。所以我们要了解的东西,一直都在他的身上。既然我们在此主要是要听听属于他的真实故事,那名字这个属于代号性的东西我想我们就可以先不要计较了。
只是在故事里为了容易辨记,在征得了他的同意之后,我们就姑且把他先叫做“我”吧。
2
我和很多人一样正处在人生的青春期。如果从正统的生理学角度按年龄来划分的话。
也和很多年轻人一样,我现在在一所大学里上学,每天上课下课,吃饭睡觉。如果额外有事,而我又只要想去,那就统统来着不拒。
一年前一直到几个月以前,这之间的一段时间里,周末的时候如果闲着没事的话,星期五或星期六的晚上我会约上几个同学去吃饭。我的“约”其实很简单,就是在宿舍里简单提个议,听到的且有意向的人就知道我要干什么了。这是我们从来没有说开过的默契。而通常我们这几个人里会有人再去别的宿舍提个同样的简单的议,当然那个宿舍里的人和我们大家都是彼此熟识的。正常的情况下,有了集体,一般就不会再有新的成员加入进来,在我们周末去吃饭的这件事上更是如此。如果有了大家的同意,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就会成群去学校里面或者附近的一家小饭馆里,喊老板拿来菜单然后熟练的在纸上写下几个熟悉的菜名,坐着开始喝些清淡的茶水。等菜被端上来,再要些酒,往往我们的一天就在那时才真正开始了。
我们只要去了餐馆就必定要些酒过来,这不是规定,却被我们一直遵行。边吃边聊边劝酒,在这个过程里,我们图的就是什么都不去记得,时间又往往会过的很快。喝醉几个,然后稍微还在清醒状态的几个负责将他们热热闹闹的扶回去,然后就一觉睡到明天吃中饭。
我们这样一来,周末就很容易混过去。酒醉醒来就等着下个星期一,骑车又开始上课下课。上课下课,接着再等周末。
去年刚来的时候我们都还很喜欢大型的吃饭活动,隐隐觉得多喊些人过去就已经是很大的达到成功的目的了。反正大家你一句他一句的坐在一起总是有话题聊,如果热热闹闹的那意义在我觉得就会更大。只是后来我发现大家几次下来还是那些说过很多次的话,还是聊过的话题无非再换个角度再来一遍。我觉得很没意思,就和现在的这几个一起开始逃避多数。同时这多数里也有和我有同样感觉的,不再愿来了,我们的大型聚餐几次之后就这样自然死亡了。后来我们就改成几个人几个人的分出去,慢慢的吃饭就成了类型化的活动,在座的也都明显的有了“统一性”。在这统一里,我们又慢慢走向熟悉,成为朋友了。
所以现在的情况是大家再出去吃饭的话,情况就不一样了。结账的时候会由某个朋友主动站起来把帐先付了,然后在我们之间是没有要账这一说的,回到宿舍里当天或者隔天,剩下的人会主动把钱送过去,通常还说些戏谑的俏话。吃饭的时候说的话也没有了固定单一的话题,也不再胡乱的劝酒,终于可以东拉西扯的随便聊上几个小时了。一起寂寞的寂寞就不叫寂寞,这是谁说的话在我们身上却用上了。有些时候也不是大家的钱都宽裕,但只要有一两个人出来招呼的话,很少会有人推迟。很快的,学校里能让我们看到的事情就都被我们揪来拿到酒桌上,喝着酒面红耳赤的一起聊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