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安史乱起,流离灾中,而《三吏》《三别》乱世逢生,组成一段段血泪文字,将“野哭千家有战伐”的惨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三吏》《三别》代表着杜甫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用血泪铺就了一条“诗史”之路。诗集中的揭露了
安史乱起,流离灾中,而《三吏》《三别》乱世逢生,组成一段段血泪文字,将“野哭千家有战伐”的惨象淋漓尽致地表现。
《三吏》《三别》代表着杜甫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用血泪铺就了一条“诗史”之路。
诗集中的揭露了唐王朝兵役制度的不合格和歌颂人民为祖国贡献力量与生命的高贵品格。
《新安吏》描写的是差吏凶暴地强征那些不适龄未受过训练的青年(“中男”)去前线作战的故事。作品先说“中男”极为矮小,不足以“守王城”,次用“有母送”的“肥男”来衬托“疲男”的孤苦,极力渲染“白水慕东流,青山犹哭声”的悲惨气氛。但是由于征用这些“中男”是去抵抗安禄山的反叛,所以诗的后半部分又转用安慰鼓励的口气,说军中粮食没问题,东都洛阳仅在操练,还没有临阵,掘壕也不深,牧马的劳役也不重,以得王师义正,优恤部伍,仆射慈爱,亲如父兄等等。《石壕吏》写的是夜里抓兵,老翁翻墙逃走,老妇出来应承的故事。作品用“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来表现这个紧张的场面,通过老妇的扣来叙述她一家三口全上前线,“二男新战死”,老弱在家忍饥挨饿的悲惨境况。最后连老妇也被征用去了。《潼关吏》描写了士卒筑关的劳苦,并表达了诗人希望守关将领守住所修筑的关隘的心愿,把诗人的一腔爱国热血泼洒于字里行间。
《新婚别》写的是新妇不忍与征夫别离的痛苦。她想要跟随丈夫到军中,但形势又不许可。于是转过来又劝慰征夫“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任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垂老别》写的是“子孙阵亡尽”的孤苦老翁也不得不“投杖”出征的情景。老妻穿着单衣睡在路旁啼哭,出征的老翁为老妻的寒冷悲哀。老妻明知道丈夫此去必然战死沙场,回不来了,但还是劝他加餐保重身体。老翁想到敌势猖獗,于是斗志昂扬,毅然出征,哪怕那是一个“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含冤旧鬼哭”的地方。《无家别》写的是一个从战场上溃败回到家乡的士兵,举目看到的是一片“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动手又干起了庄稼活。他孑然一身,“内顾无所携”,家里什么人也没有,后来又被“县吏”召到本州的军队里去了。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三吏》《三别》通过个别反映一般,用一些具有特征的事物,对唐王朝安史之乱时期社会现实生活进行了典型的艺术概括,鲜明而生动地反映了人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形象和战斗精神,把安史之乱带给人民难以言喻的深重苦难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具有“诗史”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