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杂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历史大戏《台湾1895》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记者昨日发现,该剧播出不过几天就被发现处处硬伤,而剧中李鸿章竟提前“预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更被笑指犯下许多低级历史错误。对此重庆史学家建议电视剧编导应多了
历史大戏《台湾1895》正在央视一套热播,记者昨日发现,该剧播出不过几天就被发现处处硬伤,而剧中李鸿章竟提前“预告”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更被笑指犯下许多低级历史错误。对此重庆史学家建议电视剧编导应多了解中国近代史,不能连起码的历史常识都一团糨糊。(11月12日华龙网-重庆晚报)。
新闻中指出了《台湾1895》中的三处硬伤:一是“三朝元老”仅两朝,二是提督、总督分不清,三是李鸿章“预言”火烧圆明园。
其实,这并非首例,而是众多历史剧,包括那些历史大片中存在着的一个共同的问题。记得《康熙大帝》热播时,就有历史学家指出了其中的许多错乱之处。有一位历史学家著文说,电视剧中,大臣们对活着的太皇太后一口一个“孝庄”,“孝庄”自己也是一口一个“我孝庄”,实际上是错谬得狠。史实是:孝庄是清代太宗皇太极的妃子,康熙的祖母,在其死后的第二年,即1689年康熙封其谥号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也就是说是“孝庄”是死后才封的谥号。但是,电视剧中却把孝庄用来称呼活着的太皇太后。也就是在这部电视剧中,还出现了清代对联用现代简体汉字的画面,真是贻笑大方。
这些从浅处看,只是创作人员一点小小的疏漏,不是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从深处看,则是这些年来整个社会心情浮躁、心绪烦躁的一种表现。许多名满天下的学者也不甘于冷清、寂寞,也不愿意沉下心来认真的研究问题,更没有范文澜先生倡导的那种“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治学精神,而是想着快出成果,早出成果,并迅速地把其所谓的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转化为“经济效益”。所以,对于自己不知道、不了解的的东西,要么是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么是想当然地胡捏一通。前些时候,德国著名的汉学家顾彬先生就曾批评中国当代的作家们写得太快。在这种“多、快、好、省”的创作理念下,怎么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细节、历史知识细嚼慢咽呢?没有细嚼慢咽的梳理、创作,又怎么可能创作出史实严谨,观点正确的历史剧来呢?
更有甚者,有些作者以竟以戏说历史为能事,以搞笑历史为乐事,完全不顾起码的历史事实,不讲起码的历史观点,而是怎样吸引眼球就怎样写,怎样获得金钱就怎样编,管他错漏百出,管他谬种流传。
是的,“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任何人要完整、准确地再现历史,都是不可能的。但是,在创作时,对历史有起码的敬畏感,有史实基本的尊重观应该是一个作者最基本的理念。无论是主题的设置、情节的把握;还是人物形象的塑造、细节的安排都必须以严谨认真的态度,以精益求精的精神多方请教、仔细斟酌、反复推敲,切不可率意而为、随意处置。
马克思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对历史知识的正确认识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点,从而正确地面对现实,对历史事件的正确理解有助于人们准确地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好地面向未来。但是,除了专门的历史学家和历史爱好者之外,普通人中是没有多少人会深入细致地研究历史的,更不可能去过细钻研和探究历史细节。他们的历史知识除了在读中学时学到的一点之外,大部分都来源于平时媒体的传播,来自于文学作品和影视作品的浸润。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那些文学作品、影视作品和大众媒体上实际上起到了向公众传播历史知识,帮助公众理解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的教化和启迪作用。
而错误的历史知识不仅让公众错误地理解历史事件,评判历史人物,而且会让公众形成错误的历史观点,影响到公众如何正确地面对现实、正确地看待未来。所以,在创作历史剧时应该有历史的观点。
中央电视台在中国是收视率最高、覆盖面最广、影响力最大的传播媒体,在选项播历史剧时,也应该以严肃的态度,请专家帮忙审看,把好历史关口,切不可听之任之,让错误的历史谬种流传,贻害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