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散文 > 文章内容


导读:在我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这样的画面,小镇上,有这样一户人家: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勤劳善良。每晚父亲都泡着一杯清茶,领着他的五个孩子在煤油灯下漫读……这就是我的家。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父母从来不放弃对我
在我的脑海里,始终萦绕着这样的画面,小镇上,有这样一户人家:父亲是中学教师,母亲勤劳善良。每晚父亲都泡着一杯清茶,领着他的五个孩子在煤油灯下漫读……这就是我的家。
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父母从来不放弃对我们的教育。父亲是最喜欢和我们一起读书的了,灯下,他时而用优美、纯厚的声音,时而用深沉、高亢的声音,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给我们朗读。我们时而静静地听,时而讨论争论,时而每个人都争着读。父亲朗读的文章有古诗词、散文、小说还有报纸杂志,他先介绍作者,然后把文章里优美句段念给我们听,还要让我们摘抄并背诵下来,每天至少背一句。至今,我仍然记得《落花生》里的句子:“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因为它是有用的,不是伟大、好看的东西。”,“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了。”方志敏《清贫》中的:清贫,洁白朴素的生活,正是我们革命者能够战胜许多困难的地方!还有陶铸的《松树的风格》,许多文章里的句段,现在还琅琅上口。父亲也希望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做有用的人,所以,弟妹四五岁这样,也和我们一样聆听父亲朗读了。每晚,夜在读书声中静静地流淌,直至我们的进入梦乡。
家里虽贫穷,但我们的精神却是富有的,书桌、煤油灯却是少不了的,而且每人都有自己的书桌,人手一盏灯陪伴着我们学习。父亲从不吝啬买书及订报刊杂志的钱,书籍是我家最值钱的东西了。父亲小时就爱读书,用功读书也培养了他隐忍的性格,他也由一名普通的老师做到县教育局长直到退休,他那种优良的品质一直影响着我们。从姑姑、叔叔读书时保留下来的课本,到父亲购买的各种书籍,一摞一摞地摆放在阁楼上。“文革”后很多“禁书”得以解禁,哥哥姐姐把阁楼上的书籍一捆捆的搬下来,古今中外的名著几乎都有,有的还是线装的,我们如饥似渴地汲取精神营养。像中国古代的四大名著、《红岩》、《青春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林海雪原》、《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作品,上初中时我已阅读过一遍。现在再看由这些名著改编的电视剧,已经没有书中的原汁原味了。此外,家里的那一本本小人书更是弟弟妹妹的至爱,价廉物美,通俗易懂,捧起小人书他们爱不释手,静静地坐在那里看,不吵不闹。
小镇冬天的夜晚是寂静而苍凉的,只有北风在呼呼地吹,不远的山上传来猫头鹰凄厉的叫声,街上八九钟已经很少有行人了,人们早早睡觉。周围的环境并不影响我家的氛围,母亲烧着一盆旺旺的炭火,全家人围坐在火盆边,她在一旁做针线边听我们读书、讨论、讲故事。那天晚上,轮到弟弟妹妹讲故事,弟弟讲《十八响驳壳枪》,妹妹讲《半夜鸡叫》,声情并茂模仿小人书里的动作,惹得全家哈哈大笑,那种情景历历在目……记得父亲买了一本新书叫《中国我的第二故乡》,我在这本书中第一次知道了毛主席、周总理等老一辈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的斗争生活,丰富了我的课外知识。
如今,每年寒暑假女儿都缠着我让我带她回乡下,现在大了自己坐车回去。我问她:“难道城市比不上农村有吸引力?”,她说:“比不上,因为外公家有很多书,光是看小人书就够了,更不用说那些名著,所以我喜欢去。”是啊!父亲在我们小时候营造的书香氛围,伴我度过了童年,走进了青年,步入了中年。现在,也感染了我孩子这一代,这种精神财富让我们受益无穷,灯下漫读,在我们家还延续着。
而今,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已是中年,不是大富大贵,却也收获着人生的幸福:姐妹三人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是老师,姐姐从师范毕业的那天起一直当班主任,获得市级、县级荣誉证书一本本,妹妹是县里的教学能手,我自愧不如。哥哥是一家企业的老总,为人处事低调,对待他的下属员工态度和蔼可亲,在群众中赢得良好的口碑。弟弟是一家大公司的白领担任中层职务。这一切都是父亲用书香熏陶的结果,感谢我的家庭为我们奠定幸福的人生,书香伴我成长,她让我终身受益。
夜已深,窗外的北风在呼呼地吹,我的思绪好象又回到三十多年前寒冷的冬夜,家人围坐在火盆边,听父亲读“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伟大、体面的人。”此情此景,仿佛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