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紫云山
作者:雪浪笺时间:2024-11-04 10:37:37热度:0
导读:周六闲暇无事,和好友相约,驱车同游郏县紫云山。紫云山位于平顶山市郏县东南部堂街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属伏牛山余脉,海拔373米,是郏县和襄城县的界山。郏县的八大景之一:“紫云晴雪”,就源于此。关于“
周六闲暇无事,和好友相约,驱车同游郏县紫云山。
紫云山位于平顶山市郏县东南部堂街镇境内,距县城15公里,属伏牛山余脉,海拔373米,是郏县和襄城县的界山。郏县的八大景之一:“紫云晴雪”,就源于此。
关于“紫云晴雪”的说法有两种,一是据《大清一统志》载:该山常有云气舒布,呈青紫色。特别是冬春之交,瑞雪初晴,山头紫云弥漫,映着满山皑皑白雪,犹为可爱。清代郏县令王昕曾赋诗《紫云晴雪》:
雪消徐步见前山,万里归鸿一望间。
赋就梁园题半壁,书来郢曲映千湾。
芳春未度芙蓉翠,新霁初开薜荔斑。
荒岭萧萧游履少,到来青紫任君攀。
另一种说法是:在群峰簇拥下,紫云山孤峰突兀,如石锤擂天、玉雕芙蓉,从山麓到山顶,梨园、山楂园,侧柏、槐树随处可见。每逢初春,漫山遍野的山楂花、槐花在阳光的照射下,如白雪皑皑,与山顶的紫云相映衬,景色别致,人称“紫云晴雪”。明代尚书马文生《紫云晴雪》作诗吟之:
崒峰孤岭上擂空,宛然削出玉芙蓉。
四时云气春偏盛,酿做甘霖济岁丰。
我在想,那紫色是不是和满山的紫红色石头有关……
不管“紫云晴雪”怎样得名,我们这次来游玩,既不是山花烂漫的早春,也不是霁雪飞云的日子。虽说是快到了“大雪”的节气,可惜是个暖冬,气温仍如秋天一般的暖阳,所以想一睹“紫云晴雪”的奇观无疑痴人说梦,不那么现实。
记得在家翻阅清同治三年的《郏县志》时,在第三卷上,关于紫云山的描述只有短短的几行字:“紫云山:在县东南三十里。旧志:山常出云,青紫色。清朝顺治丁酉年,部缴取青子于襄城,襄人以志紫为子,谓郏山产青子,故山上有云气如其色。赖观察张公之力争,乡贡仝公之祥辩,然后白云。”
一路上观赏着紫云山冬日萧瑟的风景,我给大家讲解着县志上的这段典故:说顺治丁酉年间,皇上下诏要在襄城县征收“青子”(即橄榄,青果的一种。志书注解说,青子即缢蛏,贝壳类一种。我偏向橄榄的说法,因为山上怎么会产海边的缢蛏?),襄城县县令不愿承担这一征役,便推说郏县紫云山产青子,并以其山常呈“青子”的黑紫色为据。通过张观察(生平不详)和仝贡生(顺治间解元仝延举)的上书力辩,说紫云山呈黑紫色,是此山常出紫色云气所致,并非长满青子。经过一番周折,这场震惊汝水两岸的官司,才算了案。
放眼紫云山,春夏的青翠不在,满目的萧杀荒凉:落叶凋零的灌木丛、了无生机的斑茅草、抱枝而枯的山菊花……不禁让人感慨:山河常在,韶华易逝!
这些似乎并没影响朋友们的好心情,不停地选景拍照。冬日的紫云山或许在大家的心中是另一种风景,另一种情调。只要心中有风景,春的勃勃生机、夏的热情奔放、秋的成熟辉煌、冬的落寞宁静都是一种美,都会让人沉醉其中。
远远地看到山顶紫云寺的建筑群,最高处矗立着一座十二级八角密檐式砖塔。据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的长女妙真、次女妙音曾在此修行(三女妙善在父城香山寺修行)。唐太宗李世民继位后,派大将尉迟敬得监工重修。明正德年间复修,著名文学家李梦阳撰文刻碑作记。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曾率众在此山顶安营扎寨,抵抗横征暴敛的统治者,黄巢寨垣至今还保留有当年的箭头。
登临山顶,汝水两侧沃野平畴尽收眼底;眺望远景,平顶远山默然静立隔岸比肩;仰望苍穹,万里晴空飞云流霞一揽怀中。当年,“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曾在郏县紫云山北麓摩陂建立大型军屯基地。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在山下摩陂建行宫。魏太和六年九月,魏明帝曹睿由摩陂行宫入驻许昌。次年正月,有青龙现于摩陂行宫井中。行宫留守官员火速上报。二月丁酉,魏明帝专程从许昌到郏县摩陂观龙,下令改年号为“青龙元年”,改摩陂为“龙陂”,改摩陂行宫为“龙城”,并赐郏县男子爵人二级,同时免除郏县穷寡孤独者全年的赋税。
“三线”建设时期,为有效控制洛界公路和郑南公路西线交通要道,在该山建有林彪指挥所的外围防御工程——炮兵洞,当地人叫“仙人洞”。国家“七五”期间重点科研攻关项目、全国第一处恒压喷灌实验工程就建在该山西坡,该工程是我国农田水利建设史上的里程碑。每逢干旱,一条条喷枪射出的水,如群龙吐水,蔚为壮观,其科研成果被列为我国大专院校教材。
而今,岁月流逝,江山依旧。悠久的历史,给紫云山留下了许多人文瑰宝。优美的名诗佳赋,众多的古今英才,传奇的风云故事,无疑使这片古老而青春的土地更增异彩,更显风流。今游至此,幽幽思古之余,不禁涂鸦一首:
朝霞来朝朝朝散,长雾常长长长消;
紫气东来携祥瑞,佑我郏邑世世好。